形态描述
形态
外形:体形较小,是沙鼠亚科中体型较小的种类,体长平均96mm,最长不超过100mm。耳小,一般均不露出耳部体毛之外,平均长度不超过8mm。尾较短,平均72mm。
毛色:体背面为浅沙黄褐色,毛基灰色。灰色部的长度略大于毛长一半,毛尖黑色,中段黄褐色,有的个体中段为浅的棕黄色。毛间杂有少量黑色长毛。身体侧面的背、腹毛色界限不十分明显。腹毛为纯白色。颊部白色,略带沙黄。眼上有块不明显的浅白色斑。耳背与体背毛色相同,耳前缘白色,耳后颈侧毛白色。四肢的毛也都为白色。前足掌裸露,后足掌具白色稀疏的毛。尾为沙黄色,腹面比背面色浅,在有些个体接近白色。尾毛较密,毛端具黑色毛梢。爪较长,灰白或灰褐色。
头骨:头骨短而宽,吻鼻部明显地短,鼻骨前端向后变窄。额骨前端特别宽。头骨后部脑颅宽阔。顶骨的外侧向前伸。顶间骨前缘与顶骨后缘以直线相接,中央略向前突。项间骨左右宽,前后短,后端呈弧形。门齿孔短,其后端远离第1臼齿前端连线。腭孔较小,在第1、2臼齿之间。两侧在第2、3臼齿间还有一个很小的圆形孔。翼孔较靠前,接近臼齿后缘连线。听泡发达,听孔前壁不鼓胀,与鳞骨额突间有明显的距离。眶上嵴和顶嵴均不明显。颧宽大于两听泡处的后头宽。颧弓颌骨颧板不如其他沙鼠发达。颧弓较细。
牙齿:上门齿唇面具纵沟,纵沟稍偏外侧,有的靠近中央。臼齿3枚,第1枚较大,呈长方形,具3个齿环,第1齿环稍小;第2枚臼齿近方形,具2个齿环;第3枚臼齿小,具一个齿环呈圆形。下颌第1臼齿的第1齿环向上突。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头骨:
外形:体形较小,是沙鼠亚科中体型较小的种类,体长平均96mm,最长不超过100mm。耳小,一般均不露出耳部体毛之外,平均长度不超过8mm。尾较短,平均72mm。
毛色:体背面为浅沙黄褐色,毛基灰色。灰色部的长度略大于毛长一半,毛尖黑色,中段黄褐色,有的个体中段为浅的棕黄色。毛间杂有少量黑色长毛。身体侧面的背、腹毛色界限不十分明显。腹毛为纯白色。颊部白色,略带沙黄。眼上有块不明显的浅白色斑。耳背与体背毛色相同,耳前缘白色,耳后颈侧毛白色。四肢的毛也都为白色。前足掌裸露,后足掌具白色稀疏的毛。尾为沙黄色,腹面比背面色浅,在有些个体接近白色。尾毛较密,毛端具黑色毛梢。爪较长,灰白或灰褐色。
头骨:头骨短而宽,吻鼻部明显地短,鼻骨前端向后变窄。额骨前端特别宽。头骨后部脑颅宽阔。顶骨的外侧向前伸。顶间骨前缘与顶骨后缘以直线相接,中央略向前突。项间骨左右宽,前后短,后端呈弧形。门齿孔短,其后端远离第1臼齿前端连线。腭孔较小,在第1、2臼齿之间。两侧在第2、3臼齿间还有一个很小的圆形孔。翼孔较靠前,接近臼齿后缘连线。听泡发达,听孔前壁不鼓胀,与鳞骨额突间有明显的距离。眶上嵴和顶嵴均不明显。颧宽大于两听泡处的后头宽。颧弓颌骨颧板不如其他沙鼠发达。颧弓较细。
牙齿:上门齿唇面具纵沟,纵沟稍偏外侧,有的靠近中央。臼齿3枚,第1枚较大,呈长方形,具3个齿环,第1齿环稍小;第2枚臼齿近方形,具2个齿环;第3枚臼齿小,具一个齿环呈圆形。下颌第1臼齿的第1齿环向上突。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性别 | 体重 | 体长 | 尾长 | 后足长 | 耳长 |
♂♂(6) | 34.3 (30—42) | 98.2 (92—103) | 71.8 (70—75) | 26.2 (22—32) | 8.4 (8—10) |
♀♀(7) | 36.6 (29—50) | 96 (87—105) | 72.3 (67—76) | 23.6 (21—26) | 7.9 (6—9) |
头骨:
性别 | 颅全长 | 颅基长 | 鼻骨长 | 腭长 | 齿隙 | 颧宽 | 眶间宽 |
♂♂(3) | 28.1 (27.5—29.2) | 26.1 (25.2—27.1) | 9.2 (9.1—9.5) | 12.4 (12.3—13.7) | 8.2 (7.9—8.6) | 16.5 (16.5—16.5) | 6.1 (5.8—6.4) |
♀♀(5) | 27.7 (26.7—29.0) | 25.1 (23.4—26.5) | 9.0 (8.0—9.9) | 12.8 (12.2—13.4) | 8.0 (7.5—8.4) | 16.3 (15.7—17.5) | 6.1 (5.9—6.4) |
性别 | 后头宽 | 听泡长 | 听泡宽 | 上颊齿列长 | 下颊齿列长 |
♂♂(3) | 14.9 (14.5—15.3) | 9.9 (9.7—10.1) | 6.5 (6.3—6.8) | 3.7 (3.14—4.1) | 3.9 (3.6—4.2) |
♀♀(5) | 14.6 (14.2—15.2) | 9.8 (9.2—10.6) | 6.2 (5.7—6.6) | 3.8 (3.5—4.1) | 3.8 (3.6—4.2) |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沙鼠亚科国内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100mm左右。耳小,不露出皮毛之外,其长度约为后足长的1/3。尾较短,约为体长的3/4。
大小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头骨:
外形:
性别 | 体重 | 体长 | 尾长 | 后足长 | 耳长 |
♂♂(6) | 34.3 (30—42) | 98.2 (92—103) | 71.8 (70—75) | 26.2 (22—32) | 8.4 (8—10) |
♀♀(7) | 36.6 (29—50) | 96 (87—105) | 72.3 (67—76) | 23.6 (21—26) | 7.9 (6—9) |
头骨:
性别 | 颅全长 | 颅基长 | 鼻骨长 | 腭长 | 齿隙 | 颧宽 | 眶间宽 |
♂♂(3) | 28.1 (27.5—29.2) | 26.1 (25.2—27.1) | 9.2 (9.1—9.5) | 12.4 (12.3—13.7) | 8.2 (7.9—8.6) | 16.5 (16.5—16.5) | 6.1 (5.8—6.4) |
♀♀(5) | 27.7 (26.7—29.0) | 25.1 (23.4—26.5) | 9.0 (8.0—9.9) | 12.8 (12.2—13.4) | 8.0 (7.5—8.4) | 16.3 (15.7—17.5) | 6.1 (5.9—6.4) |
性别 | 后头宽 | 听泡长 | 听泡宽 | 上颊齿列长 | 下颊齿列长 |
♂♂(3) | 14.9 (14.5—15.3) | 9.9 (9.7—10.1) | 6.5 (6.3—6.8) | 3.7 (3.14—4.1) | 3.9 (3.6—4.2) |
♀♀(5) | 14.6 (14.2—15.2) | 9.8 (9.2—10.6) | 6.2 (5.7—6.6) | 3.8 (3.5—4.1) | 3.8 (3.6—4.2) |
生物学
栖息于荒漠固定沙丘或半固定沙丘地区,尤其喜欢生长红柳、芦苇、胡杨等干旱植物的生境。栖息范围狭窄。新疆地区高度盐碱化地区及单纯胡杨林草层缺乏地段,基本无此鼠(王思博等,1983)。穴居,洞形简单。多数为一个洞口,很少2—3个洞口者。洞口直径约40—45mm。洞道长2—3m,洞深0.5—1m,有盲支。洞口旁常有小土堆,洞穴分散,不成群。
种群分布不连续,数量少。在其分布的地段,常常和大沙鼠、子午沙鼠等混居。其密度均远远低于子午沙鼠或其他鼠类。在野外捕鼠中,只占13%—15%(王思博等,1983)。取食植物的绿色部分和种子,也取食些昆虫。繁殖开始于4月,每年2次,每胎3一7只。
种群分布不连续,数量少。在其分布的地段,常常和大沙鼠、子午沙鼠等混居。其密度均远远低于子午沙鼠或其他鼠类。在野外捕鼠中,只占13%—15%(王思博等,1983)。取食植物的绿色部分和种子,也取食些昆虫。繁殖开始于4月,每年2次,每胎3一7只。
生境信息
栖息于荒漠固定沙丘或半固定沙丘地区,尤其喜欢生长红柳、芦苇、胡杨等干旱植物的生境。栖息范围狭窄。新疆地区高度盐碱化地区及单纯胡杨林草层缺乏地段,基本无此鼠(王思博等,1983)。
繁殖特征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对固沙植物危害不大。在塔里木地区是出血热病毒的次级储存宿主。主要的天敌有狐、鼬及各种猛禽。
经济用途
对固沙植物危害不大。在塔里木地区是出血热病毒的次级储存宿主。主要的天敌有狐、鼬及各种猛禽。
分类讨论
已知短耳沙鼠有3个亚种,国内均有分布。1889年,Büchner 将采自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标本定名为 Gerbillus przewalskii。以后1900年 Miller 根据采自新疆叶尔羌河的标本定名 G. arenicolor。Thomas 又于1925年依 przewalskii 新定短耳沙鼠属Brachiones。1934年 Heptner 又将采自内蒙古苏古诺尔附近标本定名 B. p. callichrous亚种。依原始描述 callichrous 为沙黄色而显苍白,与指名亚种的区别为略苍白,整体色泽较浅,同指名亚种沙黄带棕的背色有一定差异,而产于罗布泊地区的 przewalskii和叶尔羌河的 arenicolor 二种区别甚小,只在背部颜色稍有差异,不能成为2个独立的种。故 Ellerman等(1947)将2种合并,并根据命名法则,定为 B. przewalskii。同时认为 areniclolor 是B. przewalskii 的一个亚种。所以本种具有 przewalskii、areni-color 和 callichrous 等3个亚种。产于新疆东南部罗布泊地区和甘肃敦煌的短耳沙鼠为指名亚种 przewalski;产于新疆西南部叶尔羌河流域的为叶尔羌亚种 arenicolor;产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为内蒙古亚种 callichrous。3个亚种背部的颜色,从东向西,灰色调渐渐加深。而以叶尔羌亚种灰色调最重,显沙黄色。内蒙古亚种灰色最淡,沙黄而显苍白。指名亚种居中,沙黄而带浅棕色。
检索表文本
短耳沙鼠亚种检索
1. 身体背部沙黄色………………………………………………………………………………………2
体背部沙灰色,无棕色色调………………叶尔羌亚种 Brachiones przewalskii arenicolor
2. 色较深,沙黄而带浅棕………………………………………………指名亚种 B. p. przewalskii
色较浅,沙黄而带苍白…………………………………………内蒙古亚种 B. p. callichrous
1. 身体背部沙黄色………………………………………………………………………………………2
体背部沙灰色,无棕色色调………………叶尔羌亚种 Brachiones przewalskii arenicolor
2. 色较深,沙黄而带浅棕………………………………………………指名亚种 B. p. przewalskii
色较浅,沙黄而带苍白…………………………………………内蒙古亚种 B. p. callichrous